筑梦海岛上
逐梦海天间
愿为滴水
入海无悔
他是海洋学院博士毕业生
郑华

郑华
海洋学院
2023届博士毕业生
导师:朱小华研究员
专业:海洋科学
签约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博士期间致力于南海深层流场及多尺度动力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物理海洋领域顶尖期刊论文4篇。
筑梦海岛上
舟山是一座岛城,在东海边静静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郑华与海洋的邂逅,也从这里开始。2015年9月,跟随着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搬迁,郑华来到舟山。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对风浪展开研究,海洋、海浪、海风渐渐从抽象的名词化为一个个具象的公式和图表。透过表象看本质,抽丝剥茧寻真理,这次对海洋的初步探访让他领略到了科研的魅力,并被深深吸引,也筑起了研究海洋的梦想。
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海洋研究的热忱,本科毕业后,郑华选择了物理海洋学专业,分别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进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导师朱小华研究员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物理海洋学研究的入门过程,并从此长期奋斗在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他累计参加海上作业170余天,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6篇,包括4篇专业顶尖期刊论文。
逐梦海天间
朝霞下的鸣笛起航,风浪中的劈波斩浪,归程中的翘首以盼,点点滴滴的细节汇成航海日记,记录着郑华的成长和蜕变。他深知,“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画好“知”与“行”的连接线,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 郑华参与海上调查
现场观测是海洋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在舟山、宁波、厦门、汕头,在惠州、珠海、湛江、三亚,郑华在祖国的海岸线上描绘属于自己的海洋研究足迹。他参加海上调查航次近十次,曾多次前往南海和北太平洋,采集了大量的一手海洋观测资料,还熟练了掌握多种海洋观测仪器的操作,积累了丰富的海上观测经验。
博士期间,他在航次中承担实验设计、仪器投放、仪器监测等重要工作,展现了出色的海上调查能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广阔的天与海之间,他追逐着梦想。

△ 郑华(右一)在投放仪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科研的路途,曲折却引人入胜。博士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他聚焦南海,紧跟研究前沿,对南海深层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科研成果受到同行关注。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华参与了部分海域科研观测项目。该观测极大丰富了吕宋海峡周边海域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基于上述资料,他发表了四篇论文,为研究该区域复杂的多尺度动力过程提供了参考。
学无止境,思维碰撞,才会迸溅更多火花。为了开拓视野,交流思想,紧跟专业发展最前沿,郑华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与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他在南海年会的口头报告被评为2022南海年会青年学者优秀报告。

△ 郑华(左一)参加学术会议
张弛有度,则能事半功倍;洋溢青春,方显青年本色。科研和学习之余,郑华也活跃于各类活动中,他在疫情的凛冬里坚守在新冠防控的最前线,他在交大的春天里奔跑过闵行的姹紫嫣红,他躬身参与海洋垃圾监测以守护他所热爱的海洋,他悉心分享学习科研心得以鼓励大家在迷茫中持之以恒。

△ 郑华(左二)参与学校五一长跑节
随梦潜入海
“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科研不会一帆风顺,既然做了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科研成果之外,郑华在学习中形成的知识框架、在实践中构建起来的经验体系、以及导师在各方面的言传身教,已成为他未来科研之路上永恒的财富。
海上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都绚丽而惊艳,此刻,夕阳西下,海豚相逐,溅起落日的余晖,郑华和海洋的故事,正在持续下去。响应“向海洋进军”的号召,他已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愿为尘埃,置身星海,愿为滴水,入海无悔。